首页 > 滚球体育app_188篮球比分-直播|官网 > 村镇概览 > 斋堂镇
日期:2024-02-19 10:19 来源:斋堂镇
字号: 大 中 小
村名杨家峪所属乡镇斋堂镇
所在方位镇政府东南三十里大寒岭西北麓
地域面积7.06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565村占地1.2万平米实耕种300亩
主要产业正在向旅游事业转型
主要物产核桃、红杏、山杏(海棠、香椿、花椒产量不多)
主要特产大红杏
水源状况井两眼、一条时令小溪(桃树涧)
古民居二十余座院落
杨家峪的民居分几种建筑规格:
一是村子中间大户杨万生家族一脉的元代民宅建筑特色的是一、二、三号院。特点是古砖矮门,北房为正,多无南房,西侧为高
一号院,院门朝北,有一条甬道南通,勾穿各个小院。右行有一小门,进院北、西、东均有古房,西侧一高门楼,从其砖瓦及式样分析要早于清代。进门楼南方三间,似是后代增建,东房两间,西方两间,规范典雅,似仍有这户人家当年的一派华贵富庶景象。院墙约高六尺,墙之上方有两尺许由瓦片拼成四辨花纹装饰,似铜钱状的花格,外圆内方,一则体现了主人外圆内方的性格情操,又反映了其对金钱的崇拜以及对美的追求。墙的下边为砖条围边的白壁,或许当年曾绘以花鸟,现已难辨了。门楼通高九尺,宽四尺五,门扇、门楼木料均上乘,涂以红色,由于雨雪风霜的洗礼现已变成粉红色了,可算是当年的朱门大户了吧!门口一影壁,上以条砖布砌十字格,砖包石块建筑。门楼顶、脊、及脊头均以瓦装饰,瓦垄阴七阳八,并配以散水瓦,花纹精美是座考究的门楼。据考证,这座小院是大户杨的至尊长者所居,他的子孙们有的到了双塘涧、大三里、洪水口、塔河、涞水等地。留在村中居住的已不足十户了。据说这种迁徙是军事行为。
第二种建筑风格是明清时的建筑最典型的是四号院杨兴州的故居,五号院杨海春(号文波)的故居,六号院、七号院杨海广的旧宅,八号院杨景州的旧宅,九号院杨宏聚(号子芳)的故居,十号院杨景州的高垒式民房等。以上民居的特点以北房为正,有东西厢房,南房为倒坐房,大门楼与南房分开,而单独建筑,大门多为如意门,门之左侧均设有神龛,大门都有门心帘,门簪为两枚,门墩多采用内木外石,大门口内设有靠山影壁的居多,只有大门所对院落是自家建筑的不设靠山影壁,如杨海春(号子芳)的故居。这些四合院的居民多为村中大户人家。
第三种风格是中等四合院民居,就是十一号院杨海山的旧宅,其建筑式样于一至十号院相似,只是屋顶以石板覆盖,瓦垄压扣固定,朴素典雅,更具有山区就地取材的建筑风格,是京西山区民居的代表作。
第四种风格是官宦家族的豪华住宅就是杨茂发的故居即第十二号院,朱门大户,门簪四枚,北房为正,房屋布局均为五间,四方房屋以抄收回廊连接,院中铺以青方砖,中有园亭,四方有甬道相通,大门外有遮挡影壁、拴马桩、上马石,大门内有八字影壁,院落东侧为书房即办公院,有月亮门与正院相通,大门内东侧有东房三间,为仆役房和厨房,南山墙有井一眼,是典型的官宦住宅。其家族有杨茂发、杨文玉、杨朝震、杨成宽等等曾为官。
第五种风格是散落在村之各个角落的普通民居一一就势而建,成不规则形建筑,但在整个村子的建设布局上又是受到统一规划的建筑,使村子的形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黾字。
第六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居建筑,有的吸收了苏联和古寺庙的发券式的弧形门窗口,多无边柁,属硬靠山式,有灰板瓦,红板瓦为顶,没有了大脊,是当时经济贫乏的反映。
古道
京西古道,是自京城通往怀来盆地,再向北、西北、东北延伸的西山大路。其主干线便从大寒岭经过。古往今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这条古道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命脉和军事要道。
早在燕桓侯时期就是燕国从上都蓟城西进,越大寒岭,经今斋堂川蓟通往其下都的易(今河北省易县)的要道之一。这条古道正好从梨树台下经过,这一段被称作岭西大道。《析津志》《宛署杂记》《天府广记》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条古道自王平口经木城涧、板桥、斋食台、王罗坡上大寒岭。道宽三步,一律由青石砌漫。现今保存较好的路面又自王罗坡根至大寒岭关城段,自关城至三义号段虽不少地方被土沙淤没但基本保留下来。自三义号至两岔口即古交道口段保留较为完整,除河谷中有被洪水冲毁处外,多数仍清晰可见。
自然生态:山高谷深,四周环山,高山多被灌木荆棘和野草覆盖。沟谷中多植杨树、柳树、榆树等乔木,高达数丈。村东大寒岭把关;村北髽髻山护卫;村上龙凤二松镇守;村下玉玺峰守门。
村内所植树木以香椿树具多,因此,清明时节处处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村东、村北多植洋槐,槐花盛开的季节,蝶舞蜂忙。将近40度的炎炎夏日,夜里睡觉,照样还得盖上棉被,否则就会冻醒。阳历六月底、七月初正是大红杏采摘的季节。饱满成熟的大红杏令人馋涎欲滴,前来采摘的人流、车辆穿流不息,大约要半个月的时间,才会停止。据村中年长者讲:杨家峪的红杏鼎盛时期约有300亩,曾经做为贡品。年产约10几万斤,用红杏晾成的杏干畅销京津,在前门大栅栏的果品店里,京西杨家峪的红杏干售价最高。到了秋季,东北部群山一片金黄,而西南部峰岭因为遍生黄芦,而如霞如火,连绵不断。古松、古槐、古庙、古建,使杨家峪堪称是原生态古山村的精品。
文物遗址:
毗卢寺遗址:(即泥窝村瑞云寺)建于明,在大寒岭。
大寒岭关城:关城高12米余,城台高6米,上为楼阁,供奉文昌帝君,关城眉额,朝西为“文澜”,朝东为“文津”。现两方眉额石刻在梨树台农家)。
古道:西山大道,是自京城通往怀来盆地,再向北、向西北、东北延伸的西山大路,其主干线便从大寒岭经过。从唐代以来至解放初期五十年代,这条古道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命脉和军事要道。
山神庙:大寒岭关城东南山上。
茶棚:大寒岭关城北曾建有茶棚数间。
碑刻:毗卢寺内原有碑刻六方,碑额分别刻有:“粒米同食”、“教开六度”、“十方善事”、“因果不昧”、“芳名千古”、“千古不朽”。这几方碑目前在庙前井边一方,区文管所一方,梨树台一方,吕家村一农户家三方。
九天娘娘庙:以道教规则构建,以西为正殿,南北为配殿。整座庙宇系开凿崖岩打基,木结构梁柱粗大结实,九天娘娘即九天玄女,也称九天元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来道教所信奉的诸神之一。后来此庙又改供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天宝元君、上清灵宝天尊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等“三洞教主”。再后来,道家“三仙”被请到了庙门正对面的一面墙壁上。自北至南排列,在距地面九尺许各由四块古砖镶砌成三个神龛,间距九尺,龛中古砖上分别雕篆“玉清”、“上清”、“太清”。时人称为“三仙堂”。这时小庙正殿供上了龙王、树王、虫王三位神仙。民初,将此庙改作了学校,现遗址仍存村入口处。
古松:村上有千年古松两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一株,村南黄土堰老坟中有古松一株。
碾房:明时建,无门无窗,俗称为“敞房”,清末因火而毁,直至解放后的1951年在原址重建碾房三间,置碾两盘。碾房中间墙上书写一幅回家联:上联是“运旺起村村起运”;下联是“人能兴地地兴人”。
古井五眼,另外还有古石碓臼、石槽、蒜臼子,碌碡、大磨、小磨等多种石器及古陶旧瓷、砖雕木刻,旧式家具。
贞节匾:民国七年宛平县乡谊为杨海春母亲杨李氏所立贞节匾两块。现一块在区文物局,另一块在村民家中。
升官捷报:清光绪年代遗物,杨元旺南房山墙。
学业捷报:民国初年遗物,杨金民南房山墙。
其他文物:2006年2月滚球体育app_188篮球比分-直播|官网:文化委员会在村口立“杨家峪古村落”砖石结构水泥碑一座。
村口原有明时所植古槐一株,民国初被飓风刮断,1950年八九月间由村人杨景荣等在原址重植槐树一棵,现已近六十年。
大门门心联:“春艳凭蝶舞,秋高任鸟飞”。(杨海广老宅):“积善睦邻里,遗德惠子孙”(杨兴洲老宅),“勤俭处世本,耕读治家长”。(杨子芳老宅)
大户山墙影壁砖雕:“鸿禧”,“戬榖”。
后墙墨写大字:“秀水奇峰”(碾房)“鱼躍鸢飞”(杨兴洲老宅北房后墙)
歌谣
当地有一首歌谣:“张家村的黄瓜葱,吕家村的青头楞。杨家村的南瓜甜,杨家峪的大红杏。梨树台的梨,杨家台的瓮。两岔口的骡马店,三义号的长明灯”。
歌谣说的是张家村水源丰沛便利家家菜园种得好;吕家村核桃树多,还没离壳就得忙着下树;杨家村水少种出的南瓜甘甜;杨家峪的大红杏是远近闻名的特产,个大、肉厚、汁丰、仁甜。杨家台土地虽不多,但产量高,每年秋收大缸满、小瓮流。两岔口是骡马大店,可接待往来容商住宿。由于到三义号住宿的人特别多,彻夜迎接来往行人商贾,所以是长明灯了。
建村历史:
元朝时桑峪村杨国良兄弟三人来此开荒种地,逐渐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时称“大寒岭屯”(见明宛平县知县沈榜所著《宛署杂记》)即居住都即后来的“大户杨”。
明永乐初(1403-1405)杨汝惠、杨汝岱、杨汝虑兄弟经桑峪来此居住,即后来的“小户杨”。
杨家峪村大事记:
康熙七年,宛平洪涝成灾,二十一年大旱,村人杨茂发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康熙皇帝为此表彰其家族世代敦伦睦族,故御赐“敦伦堂”金字匾。
清道光四年(1824)村人杨茂发捐已资募乡邻重修大寒岭“观音菩萨庙”,更名为“毗卢寺”,并在关城上修造“文昌阁”。
公元1900年斋堂地区各村成立义和团,杨成才、杨增起,、概括性增宝等数十人参加义和团。
1937年8月25日—9月18日处于髽髻战役的最前沿村庄,广大村民不但给卫部官兵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蔬菜而且将大量弹药,装备送达战场并且抬回了大批伤员,为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8年6月,村党支部建立,第一任书记杨兴科。
1946年,成立贫农团,土改工作开始,原村领导靠边站(时称“搬大石头”,后在河北涞水召开的“坂城会议”纠正)。
1947年春“作复查”。解决土改遗留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更准确地落实有关政策。
1947年6月,杨兴农,杨天润,杨天华,杨天和等十几名青年参军。
1949年春末,为了支援“平津战役”,一次交公粮80大石小米(一大石=180斤)。
1950年10月,毛主席派中央慰问团前来慰问老区人民,每户赠送复制毛主席亲笔手书“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题词一份。
1953年成立由杨兴有、杨景全等为领导人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5年春,由30多户农民组成的“杨家峪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社主任:杨连勤。
1958年8月31日斋堂人民公社成立,秋天村民开始吃食堂(60年解散)。
1959年11月为了支援工业生产,杨兴耕、杨成志、杨成里、杨天商等约三十人参加煤矿工作。
1962年春,为了支援农业生产,杨树方、杨万忠、谭巨聪等三名初中在校生回村做财务工作。
1965年8月-1966年6月,开展“四清运动”,原区粮食局干部黄长增为队长。开除、劝退、不予登记的党员有杨万兆、杨连勤、杨兴工、张广琴、杨兴义、杨成敏等约10名(80年代恢复组织生活)。
1968年6月—7月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老干部老党员中杨兴有,杨兴汉,杨连勤,杨天德等8人,先后被批斗,抗战时期任职,最长的老支书杨兴汉含冤辞世。在外地工作的杨兴洲,杨景芳,杨兴昌,杨玉山,杨连义等老干部被株连。(80年代平反)
1973年春,大台地区各学校约三十名知青来村插队。
1978年秋,杨家台至村马车路修通。
1981年8月20日村党支部书记杨增民在去搞副业的路上意外身亡,以身殉职。
1983年春,生产队解散,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1984年初,村办煤窑投产,集体购买运煤汽车两辆。
1991年,扩大建立了“杨家峪红杏基地”。
2005年7月,杨家峪公路拓宽铺路工作结束。
2005年9月区政府公布“杨家峪古村落”,2006年2月,区文化委员会在村口立碑。
2004年8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电影《太行山上》。
2005年中坤集团及镇、村两级领导议定联合开发其旅游资源,无房户准备迁往斋堂。
2006年,国家给外居不要房户,每人发放补偿款一万三千元(居民户口有工作者减半)。
2007年秋,中坤施工队人员进村,要房户准备迁居斋堂。
党的建设及抗战历史:
1938年6月,村党支部建立,第一任书记杨兴科。截至1945年8月先后发展的党员有:杨兴增、杨兴汉、杨兴有、杨兴昌、杨连勤,杨兴洲、杨天秀、杨景全、杨连义、杨玉山、杨景芳、杨成良、谭桂兰、吕永花、石建花、张品兰、杨志先等近三十人。村中主要群众组织有青抗先、妇女会、儿童团等。青抗先后称“模范队”、“自卫军”等。杨景全、杨连义等为主要领导人。主要任务是:一、埋地雷、割电线、毁日军公路,袭击日伪;二、运送物资,传递信件,站岗放哨;三、除奸反特,参军参战。
如协助县大队七团等三次攻打大公煤矿日军矿警队。1941年奉县委指示,除掉千军台村汉奸刘天定,庄户村汉奸韩XX等。妇女会主要领导先后为吕永花、谭桂兰、石建花、张品兰等人。主要工作是组织妇女为部队做饭、做菜、缝补衣服,护理伤病员,协助儿童团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随时做军鞋是最重要的工作。村党支部着手抓的主要工作:一、保证驻村部队和党政领导的安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党政机关、主力和地方部队经常在村里办公修整)。二、征集公粮,以供来村党政军人员生活,每年征粮过万斤。当时,无地农民约占全村户数的五分之三,任务艰巨。三、护送过往人员。当时,河北省委,北平市委,以至天津地区党组织,京津地区进步青年去河北北部,内蒙以至山西延安等以及领导人的返回,大多经由:门头沟—大寒岭—杨家峪—法城—田庄—怀来一线。这主要是因为大寒岭下吕家村有日军据点,出了七里沟,军晌村头,清水河边,有日军据点。军响至齐家庄沿线还设有日军据点多处,并且公路相连,安全根本没有保证。从抗战开始,到日军投降过往人员数百,全部安全通过。四、组织青壮年及民兵参军、参政。当年参政的干部主要有,杨兴洲、杨兴民、杨天利、杨景兰、杨景厚、杨万信等多人,其中大部分49年随军南下。参军人员近三十名,其中除解放后国家民政部门认可的杨景奇、杨兴宝、杨景通、杨兴效四位烈士外,还有杨天民、杨天福、杨兴杰、杨双、杨景新、杨景伦、杨成国等多位无名英雄为国捎躯。五、发展和壮大党组织。
其间,日伪曾多次围攻,1940年一次抓走干部群众二十余人,在军响据点严刑拷打。杨景全、杨连义二人被押送北平,判刑三年。但敌人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1年腊月二十六,日伪把村中粮食、衣物、过年用品、牛羊猪鸡洗劫一空,烧死了时任村长的杨兴有妻索二平,毒打群众数十人,英雄的山村,一次次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
主要习俗:
一、生小孩
①小孩生下来以后,产妇所居屋舍的门钌铞上要挂上红布条,一是作为产房标志,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二是驱邪镇鬼之意。
②新生儿降生后,用蒜辫子煮水,为其洗第一次降生澡,洗完后在其额头上点一朱砂红点,以祛病免灾。幼儿时期,如遇生日,过节,走亲,婚庆等事,也多在其额头中部点朱砂红点,以求喜庆和祛邪之意。
二、婚事:
婚事与众不同的是吃“缘分饼”。正式成婚的前一天,男方家长准备一个白面烙成病,面中放盐比较多,去接亲时由新郎带到女方家。亲朋好友每人分食一块。因饼中含盐多,被称为有“盐份”。因“盐”“缘”谐音,故此取其“有缘分”之意。
饺子馅里放铜钱:新人到婆家以后,第一顿饭是吃饺子。婆家人在捏饺子时特意在一只饺子里放上一枚铜钱,因这顿饭捏的饺子数量有限(只有一碗),所以新媳妇必然吃到带铜钱的饺子。意为:新媳妇带财来了。新媳妇吃的第一顿饺子,煮的只有四五成熟,也就是半生不熟,在新媳妇吃的时候,服侍新人的妯娌或男方姐妹等问新人:“生不生”,新人即答“生”。好像是问饺子生不生,其实不然,是问生不生小孩。取其“传宗接代”之意。
三、老人过生日
扎红腰带,有的人还在衣服的胳肢窝处缝上一个装满五谷杂粮和朱砂的红三角包,以示驱邪、增寿。
吃龙须面:面条细而长,以示“长命百岁”之意。
四、丧事
桑服:子孙“披麻戴孝”,戴“砸头帽子”。帽子是用白布制成,额头两侧缝有铜钱。因磕头时,头要着地,故称“砸头帽子”,腰间系麻绳。从腰间至脚后跟略上一点,系麻絮。
儿媳、孙媳等穿白布素衫,鞋面用白布覆盖,脚后跟处有一约一指宽和鞋跟高低相等的红布条连接鞋帮两面白布,头后发髻上带一窄扁型折叠纸质花边。
丧葬用品
密封罐,亡者入棺后,各亲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用筷子把灵前供奉的贡品中亡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中的小部分夹着放入罐中。每人都要放。罐将要放满,还有人没放时,后续者一是少夹少放,二是要用力使罐中食品更紧凑。人人放完,罐满后,将罐密封,置棺材头部突出部分。安葬时,仍放置于棺材头部前处边上,埋入土中。
丧锅子:死者出殡时,在自家大门口外或村街较宽敞的地方,行“辞家”“辞村”之仪,称为“辞邻”。长子或打“领魂幡”之子将一只放有炉渣数枚,并放入很多纸钱点燃成灰的砂锅当众摔碎。随砂锅摔碎,众亲恸哭,是为哭丧,随后起灵。
抱土:“辞灵”后入坟前,要有一家人(多为女性)到坟地将墓穴之土抓一些包在一方形白布中抱回,称为抱土,抱土者不能和棺木及送葬者碰面。抱回土后,将所抱之土藏于门后,水缸后边等角落里,意为取“材下之土,藏财留后”。
“封三”,已故亲人安葬后的第三天,家人到坟地为其再一次封土,如夫妇均已去世,则用石块将坟头理圆,故也称“圆坟”。以防山野狐兔等盗洞。圆坟后(如时令合适)在坟头植一株荆子(一种落叶灌木),取望死者保佑子孙精明能干之意。(也有不少人家,在清明上坟时植荆子)。
亡书:(写亡书,送亡书)
是人们祭祀已故亲人的一种习俗,意思是给已故去的亲人写书信,一般是每年除夕夜将自制或购得的“亡书”信封和固定格式的信瓤准备好,信封上写好收信人姓名、称谓,如“祖父杨永旺之灵”等。一般只给五代已故亲人送亡书,对其他各上代统一写一封信,封上的收信人是“远近三代宗亲之灵”。亡书用一张大小适宜的长方形白纸,其中签(若干个)红纸(长条形)黑字,写有宗亲称谓。亡书挂于屋中正面墙上,亡书前放供桌,其供品主要是各种食品和水果等。大年初三晚上,家中晚辈将亡书置一篮中,在村西择地点燃,点燃时将亡书置于地,周围划一圆圈,朝坟地方向留下一口子。燃尽后用随带之面汤或饺子汤将余灰浇灭,名为“浇祖”。水有润物之功,意为滋养后娃娃。当然,浇水也有防火之意。
五、点灯花儿
灯花:祭祀用品。一般用白纸制作,其形如灯,其燃烧部分如灯花,故称点“灯花”,是“神灯”的传承变异性祭物,高两寸许,祭祀时蘸以食油点燃。因为当地有“神三鬼四”的说法,所以点燃灯花数量,祭神时是三、六、九的倍数,祭鬼时则以二、四、八为倍数。点灯花多为避邪除灾,求保佑,求平安为主旨,也有妇女生小孩满月后点灯花,亦有去病免灾之意。
六、插柳条,挂弓箭
每年清明节时,村中年轻人折来柳树枝,长约二尺许,将枝上柳条全部挽成直径寸许的圆圈,将其插在门上,放钌铞的铁圈内,取其意为,套住蝎子、蚰蜒等节肢动物,免受其害。以桃木为弓,柳木为箭,挂于门簪之上,镇住邪魔,以达到避害去灾之目的。另外小孩头上戴柳条圈,目的可能也是免灾袪病。
七、转灯
阴历正月十五,村人在空阔场地用三百六十五杆灯竿,撑起三百六十五天,埋插在绵延不断,曲曲折折的土埂上,灯竿顶端机着用面制成的灯碗,再用红黄绿三色纸糊成三百六十五个灯罩。竿与竿之间,分插红黄绿三色小纸旗。到了晚上,一盏盏灯被点亮,灯场上鼓乐喧天,人山人海。灯阵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欢声笑语,男女老幼皆盘桓迂回于其中,灯阵尤如九宫八卦,扑朔迷离。有求早生贵子者,有图流年通达者,有图万事如意者,有求显声扬名者,不一而足。就连平时有积怨而互不往来,或怒目而视者,也因在灯场相见一笑,而抱拳言和。
八、扭秧歌铁杠“霸王鞭”,唱山梆子戏
每年正月初五以后,村中年轻人扭秧歌,“打霸王鞭”。打霸王鞭既可列队单独打,一边作出类似现代体操的各种动作,一边舞动手中的霸王鞭,也可以和扭秧歌相结合,不用手帕,扇子之类,而舞动霸王鞭。霸王鞭是用一直径寸许长,约二尺余的光滑硬圆木制成。硬木两边刻通一长约一寸,宽约一指的空挡,其空隙中用粗铁丝穿入数枚铜钱,嵌于空槽之内,舞动时哗啦有声。打霸王鞭时,有时边舞边唱,非常吸引人,也可以一人独打。
山梆子戏即“蹦蹦戏”,民间戏曲的一种。当地老者在春节期间,或有红、白喜事之际。数名会唱者聚在一起,在鼓乐声中或独唱或对唱或分角色分唱,不化妆,不登台,自得其乐。同时也招来很多喜好此道的村人来聆听。唱的时间往往有三、五个小时,围观者多时近百。
九、吃“腊八粥”
据传说是从前有一富户,胡吃海喝,不知节俭。有一年到了腊八这一天,才发现,缸中无米,袋里无粮,山穷水尽。于是扫缸底,翻粮袋,打扫坛坛罐罐,最终,凑了几种仅余下的一点各种粮食、豆类,煮了一锅粥吃,再无余粮。后来这家人勤劳节俭,又发展成了小康之家。为了不忘过去铺张浪费面临绝境的教训,因此,每年到了腊八这一天,就食用一次用各种杂粮和豆类等混在一起煮的粥。后来此事广为流传,人们就精选各种粮食,豆类的精品,再添加去核大枣及花生仁、瓜子仁等共煮一锅粥,在腊月初八食用,称之为腊八粥。
十、蹬高翘:用两根直径约1寸,高约1米的直硬木,在距一端约一尺的地方凿一个槽,嵌入四五寸的一硬木,用绳子将尺余部分绑在小腿上,脚蹬嵌入的横向硬木,表演者不停走动,做各种动作,以及说唱。此项活动,大多在春节期间,或重大庆祝活动时表演。
生产技能
烧砖瓦、烧炭、烧石灰、荆编、刺绣、剪纸、木匠、泥水匠、打猎、砍棍、走窑、经商、行医。
传说故事:
一、九天娘娘庙和神女峰
二、龙王虫王树王三神的传说
三、龙松神异的传说
具体内容见张万顺著《千年古村杨家峪》—第117-128页。
谚语:
一、农事
二月二,龙抬头。
春打六九头。
春差一,秋差十。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
种地不上粪,就是瞎胡混。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旱锄田,涝浇园。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能卖钱。
麻三茶四荞麦一五更。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
杏熟一锅粥。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秀头,割了喂老牛。
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要想富,多栽树。
人勤地不懒。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二、天气、时令
懒汉子听风,直听一冬。
风三,风三(春季)。
春雨贵如油。
早上大雾走,白天晒死狗。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立了秋,把扇儿丢。
一场春风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霜降见冰碴,寒露百草枯。
腊七腊八,冻死两仨。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仨月。
冬至饺子夏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短一线。
三、做人处事
人在人情在。
看人下茶碟。
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跟着勤勤的没懒的,跟着馋的没攒的。
饱拿干粮热拿衣。
出门三辈小。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吃饭穿衣量家当。
要想会,跟着师傅睡。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
曲儿不离口,拳不离手。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
好汉出在嘴里,好马出在腿里。
人敬有钱儿的,狗咬挎篮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打架不记仇。
爹亲叔大,娘亲舅大。
姑舅亲,辈辈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不辞路,虎不辞山。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病从口入,祸从口中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
四、其他
远怕水,近怕鬼。
河里淹死会水的。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矬子里头拔将军。
拔了黄蒿显了狼。
胳膊拧不过大腿。
高墙防懒贼。
蔫巴虱子咬死人。
饭饱蜜不甜。
买的不如卖的精。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官不打送礼的。
昂头老婆低头汉。
远水解不了近渴。
狗撵下坡狼。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马倒鞍子转,灾祸一起来。
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
哪壶不开提哪壶。
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
养活孩子说不的嘴。
怂人别有权,穷人别有钱。
历史人物:
国民党进步人士杨文波
杨文波,名海春,字文波,1901年出生于一殷实农家,因其父早亡,其母24守守寡。由其母将杨文波一手带大。为此,中华民国七年六月,时宛平县知县汤铭鼎会同当地士绅,请大总统冯国璋题字,为杨文波母亲挂“贞节匾”两块(形制基不相同)题字为:节励松筠”。
杨文波自幼聪慧,读了几年私塾以后,阅读了很多“闲书”。其中以康有为的《大同书》对其影响最大。他逐步确立了让受苦难的穷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和平、民主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为此,他结交了很多在当时的斋堂川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如王树场、陈世贞、刘新斋、刘得川等,一起议论时政、研讨救国救民的方略。杨文波深知要实现“大同”,就必须教育国民、唤醒国民,因此,他一直热衷于教育事业。民国三年(1914)他13岁时就跟着王树声等去北京梁家园小学考察观摩,学习了四十多天。回来后就请先生,在村里办学校。民国五年(1916)又协助当时任宛平县八区区长的谭体仁(灵水人,名天元,字体仁)在斋堂建立师范讲习所,当时他才15岁。民国九年,又协助谭体仁在清水创办了“宛平县第八区清水完全小学”。(两年后改为“清水高小”)此时的杨文波逐步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孙中山创立的“国民党”坚决拥护。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杨文波去北京参加了瞻仰孙中山遗言和签名留言活动。回来后,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孙总理遗嘱。宣传国民革命。
此时,他做出了两件轰动斋堂川的大事。一是杨文波组织发动起清水高小的师生员工在斋堂大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组织演讲,深刻揭露当时斋堂警察所所长贪污腐化,欺压良善的累累罪行,强烈呼吁驱逐其出境。此事,以这位所长被当时的宛平县政府撤职查办,而胜利结束。另一件事是,当时煤窝地区的百姓深受吕家村“三霸”的欺压。“三霸”不单敢翻越大寒岭去与九区的韩三“保安队”交战,而且还曾派人在七里沟刺杀过八区区长谭体仁,横行四方。杨方波借他的学生,吕家村青年吕连英受三霸欺压之事,上书河北省政府,使三霸中的一霸死在了保定监狱,另一霸出狱后不久病亡,余一霸出狱后销声匿迹,为百姓除了一大害。
老干部杨兴洲
杨兴洲,1915年生,家境较富裕,幼年时入私塾学习,稍大后去清水高小继续学习,在校加入国民党。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南逃,杨兴洲毅然退出国民党,并于1938年秋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做领导工作,后来调到宛平县人民政府,再调室怀涿(察哈尔省)办事处工作。
1946年土改运动中,杨兴洲将家中所有房产,土地地交给贫农团,1949年随军南下到达湖南。
到湖南后,初在湘谭市委工作,结识了时任汀谭市委书记的华国锋同志。五十年代初调任衡阳市委,先后任书记,第一书记。六十年代被选为汀谭市委书记,兼衡阳市委第一书记。
1965年6月25日,毛主席回韶山扫墓,探亲。杨兴洲同志是全程陪同人员。
经历了文革十年的生死考验,杨兴洲同志复出后继续为衡阳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无私奉献,直到1986年底去世。
老干部杨兴民
杨兴民(曾化名鲁秋)1919年10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上过小学,稍大后在村务农。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救国会主任。1940年到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任治安员,后又调五区任公安员。1945年1月调县政府社会部。
抗战胜利后,杨兴民调察哈尔省商都县任公安局副局长。1947年10月到蒙汉联军指挥部政治部任除奸科科长。1948年5月调任多伦县,多伦市,任县公安局局长兼市公安局副局长。1949年再调商都任公安局长。1950年11月至1954年6月先后任张家口市公安处办公室主任、副处长等职。1954年7月,为给党中央做暑期警卫工作,调任河北省秦皇岛市,任公安局副局长,兼北戴河公安分局局长。为此,前后从事北戴河的警卫工作近十年。
毛泽东主席在北戴河度假的闲暇之时,多次接见过杨兴民同志,并一起拍照,并且记住了杨兴民的名字。杨兴民同志家里还珍藏着一张周恩来总理的工作照:两人都坐在石头上,周总理手拿文件,聚精会神地审看,杨兴民在一旁全神贯注地注目等待。
1959年,杨兴民同志任秦皇岛市副市长,1961年任中共秦皇岛市委书记处书记,1974年任市委书记。一直主抓公安工作。1986年3月15日曾任秦皇岛市市长,市委书记的杨兴民同志光荣离休,现已年近九旬,身体尚好。
杨茂发,清乾隆时人,具体生卒年号不详。其父杨国梁,祖父杨从山,曾祖父杨思银均作过清代官员。其后代,子杨文玉,孙杨深俊,曾孙杨朝震及玄孙杨成宽也相继为官。杨茂发本人据传曾中举,亦有顶戴,官职九品。
杨茂发之父杨国梁曾于乾隆五十年(1785)九月出资重修大寒岭“观音菩萨庙”,大学士翁方纲为此事撰写碑记。道光四年(1824)杨茂发带头介议组织,带头募捐重修大寒岭庙,将原“观音菩萨庙”改筄为“毗卢寺”,并在关城上修建了“文昌阁”,为纪念此事,兵部主事李涵撰《添建文昌阁记》铭石立碑。康熙七年宛平洪涝成灾,乾隆二十一年大旱,所收无几。杨茂发曾两次开仓放粮数万斤,受到朝廷嘉奖,康熙皇帝御赐金字匾,上书御书“敦伦堂”三个大金字,以表彰其家族数代“敦伦睦族”。
清光绪年间,杨茂发玄孙杨成宽由皇家签发任命不易州重镇马水口统带(皇家行宫所属区域)。时官职为正五品的沿河城守备亦由马水口统带节制、管辖。可见杨成宽官职更高(宛平知县官职为正六品)。其升官捷报残迹至今犹存。
目前村落开发情况:
由斋城旅游开发公司和村委会签约五十年联合开发村旅游资源。无房农户,由市、区、镇三级政府出资在斋堂楼迁居。现楼房已竣工,即将搬迁。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滚球体育app_188篮球比分-直播|官网: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