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东斋堂村

日期:2024-02-19 10:21 来源:斋堂镇

分享代码_188篮球比分_滚球体育app-直播|官网

图片

字号:

村   名:东斋堂村

所属乡镇:斋堂镇

地理方位:位于首都西部山区,东距京城80公里。

人   口:312户,815人,劳动力370人。

海   拔:400米无霜期120天

地域面积:2000亩

主要特产:有山杏,核桃,苹果等。

水源状况:村里土地灌溉和村民用水是地下水

自然环境:该村背风向阳,风景秀丽:白铁山主峰挡住大西北的刺骨寒风,山岭叠翠养人眼目;背靠九龙头黄土坡苹果园;清水河从村前潺潺流过;隔河的南山,灌木丛生。东斋堂村依山傍水,实乃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村落的形成与姓氏

建村

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在北侧白铁山上创建的灵岳寺,香火旺盛。进香朝拜的人群络绎不绝,途径本地,经常寄宿下来。年深日久,居住人口大增;灵岳寺僧人在这里施粥(地点在后街贾全用和贾玉奇的居住处)行善。因此,村名因施粥而得名斋堂。后来发展成以石桥沟为界的两个村。东面为东斋堂,西面为西斋堂。

建城(斋堂城,原称沿河口守御城附城)

明景泰元年(1450)6月,监察御史郭仲曦提议在斋堂立城。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廷批准。在东斋堂建了一个长宽各一里的方城。有东南西三个城门。因北侧靠山,仅在天仙庙下有一个小圈门。在小圈门往东约150米处的城墙上砌有半人高的洞,称之为水道(在刘济民小卖部处)城墙外也称之为水道外。万历四十五年(1617)易州兵备道山西按察史解经邦,为东西两个城门题写了“廓清”“辑宁”两个门额。清嘉庆六年(1801)清水河山洪将南门的城门及南城墙冲毁,并冲毁了一条街,也就是东斋堂村前街。现在修马路的街是中街。到抗日战争时期,西城门被日寇摧毁。现仅存东城门比较完好。城台为花岗岩条石座。门宽14.93米,高5.28米,门洞进深3.15米。滚球体育app_188篮球比分-直播|官网:政府在1981年,将东城门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家族

东斋堂村古老姓氏有贾,王,韩,刘四姓,有刘半街,贾一片,韩王两家也不善的说法,形成了东斋堂村的四大家族。村里以贾姓家族最大,财力也最为雄厚,建有高门大院。

文物及遗址

天仙庙

天仙庙位于九龙之巅,坐北朝南,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正德十四年重建。寺门用青砖砌成,磨砖对缝,顶子用筒瓦覆盖,横脊筒瓦雕花,前檐有砖雕圆椽,门洞用条石铺筑,进深2.85米,宽3.3,高5米。寺门横眉嵌有“天仙行宫”石匾额。门内东面为鼓楼,鼓的直径很大,三个人伸出胳膊也围不拢,鼓是立着吊在鼓楼里,可以两面击打。西面是钟楼,高1.6米,每逢初一十五敲钟,方圆十五里都能听到。寺内第一座大殿是圣母娘娘殿,殿前有一大平台,用来唱戏。在平台前的院内,有一韦陀,平持降魔杵,守卫大殿。娘娘殿宽10.6米,进深8.3米,硬山清水脊,筒瓦元宝顶,砌上明造,五架梁,檀枋旋子彩绘。奇怪的是,善男信女进大殿叩拜娘娘,每磕一个头,娘娘神像就会动一下。再后面是中殿,供奉西方佛祖及十八罗汉殿。殿中十八罗汉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后面是韦陀殿,进深6.45米,长9米,有廊子硬山调大脊,砖吻兽,筒瓦盖顶。砌上明造,五架梁,檀枋苏式彩绘,供奉成排的韦陀像。围绕三座大殿有房屋38间,设七十二司,其中有过天桥,娃娃山,挤凤登城,孩抓娘肠等。提起孩抓娘肠这一司,传说有一个妇女生孩子很多,但是她都把孩子弄死了。这个妇女死后,她的孩子就把它开膛破肚,肠子都给抓出来了。挤凤登城讲述的是阴司有一个凤凰城,城门很小,里边小鬼争着挤出城,据说挤出来就能超生。最恐怖的一司是两个小鬼锯一个人,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最后一司是岳飞的神像,有奸臣秦桧的泥塑跪在岳飞的神像前。

虫王庙

在西大门上边的北山根,有一座不足8平方米的小庙——虫王庙,传说东斋堂有一年蝗虫满天飞,遮天蔽日,日月无光。所到之处,庄稼顷刻之间都被吃光。人们拿麻袋去装,一会就是一麻袋,捕之不尽。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庄稼顷刻化为乌有。灾情之重,实属罕见。老百姓认为是神虫,遂建虫王庙。后来虫王庙被日寇摧毁。木料被日寇当柴烧了。

老爷庙、城隍庙、龙王庙

老爷庙就是关帝庙在东城门外的东北方向。庙的大门口,是一座牌楼式门楼。门楼前有两块松石。门前是石头铺成的坡路,下了坡,可看见两个石人,一个牵马,一个捧刀。老爷庙后来改作十五中心小学,之后又改作东斋堂小学。现在给贾恩全盖房使用。

再前面有从斋堂中学迁去的龙王庙。昔日的龙王庙现在贾生会居住。

在城门里的北侧建有城隍庙。

五道庙位于东斋堂大官井,在旧信用社对面。

魁星庙及传说

在东斋堂南城门外的南山半坡上,有一个约6平方米的小庙,名叫魁星庙。庙内神像右手执一管大毛笔,高高举起。相貌奇丑无比,观之,使人不寒而栗。老百姓习惯称之为亏心庙。传说从前有一个举子,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在朝廷的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皇上一看文章,龙心大悦。遂传旨召见。一看相貌奇丑无比,龙心不悦。此举子也因此名落孙山。举子一气之下亡故。而皇上也经常梦到举子指责他以貌取仕的错误。皇上也感到对不起举子。遂传旨在城外建庙纪念他。因此,凡在有城的地方,城外都建有魁星庙。魁星庙又叫亏心庙,也因此而来。在魁星庙西边山洼的峭壁上有一个崖缝,上面有一块万年冰,一到冬季就能看见。现消失不见。

古戏台

东斋堂村东城外南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古戏台,建于明朝,三间全长是8、35米,南北进深8、50米,前台进深4、60米,后台进深3、90米。5架梁10根柱。后墙4根柱,中间4根柱,前台前脸有2根柱子。前台棚顶为拱式圆顶。戏台建于城石之上。城台高1、40米,现在因大街垫高,台高不足1米。后台两边有出将入相的两个门。台顶是由板瓦和小筒瓦覆盖。大板瓦在下面为仰瓦,上有小筒瓦盖住。前后檐瓦都有雕花。

与东戏台相对,在西城门外南侧也有一个戏台,也就是现在斋堂粮库对面。与东戏台不同的是前台的前脸有4根柱子。据内行人讲前台前脸有4根柱的叫戏楼,有2根柱的才叫戏台,燕翅往里只有东斋堂东城根1个前脸2根柱的戏台。

民宅门楼在村中间的石子崖和大槐树西,分别有贾佩和贾秀两家的门楼。门楼磨砖到顶,条石铺基,房顶筒瓦盖顶,房檐雕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门楼保存基本完好,只是石狮子不见了。

习俗

龙门地求雨

在很久以前,东斋堂村有一户姓贾的人家,居住在后街的石子崖(现在有王进通居院子),他家有一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只不过此女生来不说话,是个哑巴。有一天忽然间响了一声雷,雷声过后,哑巴姑娘就死了。这时,天上掉下一张纸片,捡起一看,上面写着哑巴姑娘已被黑龙娶走。后来每逢天旱,村里人就抬上贡品,到龙门地求雨。村里人边跪边喊:“龙王爷,下点雨吧。”而贾姓后人则喊着:“老姑父,下雨吧。”然后将供品摆在那里。求雨过后,人们往村里走,雨也跟在人群后边进了村。

天仙庙的庙会

每逢正月十五,和阴历的四月二十八,天仙庙有庙会,各村参加庙会的队伍都有中幡。在庙会这一天,附近村的人有的在凌晨两点来钟就把中幡靠在东西城门外的城墙上排队,城门打开以后,按着顺序排队进城。因南城门被洪水冲走,城南的马栏村朝拜娘娘的队伍在中幡、鼓乐的导引下,浩浩荡荡从斋堂中学后面的一条盘山小路上天仙庙。参加庙会的人捐给庙会一斗面,有的人就在庙里记名换锁。锁是由铜钱用红线穿起来的。庙里的人就烧水煮压饸烙,直热闹一天,方才离去。

东斋堂的丧葬习俗

报庙村里死了人,在死人的第二天擦黑,就抬上纸扎的童男童女纸马纸轿去五道庙焚烧,老百姓称之为报庙,后边跟着吹鼓手,吹着乐曲相随。到五道庙烧完后,村里的一部分村民喊:“看见了没有?”另一部分人则喊:“看见了。”“看见啥了?”“看见骑马走了”,至此报庙仪式结束。顺便提一下,报庙的东西除童男童女外,其它物品因人而异:死男人糊马,死女人糊轿,坐月子死的妇女则糊牛。

入殓报庙回来,举行入殓仪式。入殓就是把死者遗体放入棺材。入殓时,吹鼓手要陪着吹,直到入殓完毕。

观灯也叫传灵供。站灵的也就是仪式主持人,在灵前吆喝:“孝子跪大堂,亲朋好友跪两旁。”随着吆喝,组成从灵堂到外面院子跪着的两排人。这两排人的长短,则由亲友的人数而定。在外面院子里,放一张桌子,由专人将灯花用筷子夹住,在蜡烛上点燃,放在盘子里,交到跪着的人。随着站灵的吆喝:“两厢动乐”,乐曲声起,跪着的人将一盏盏灯花,用盘子相互传递到灵前,由孝子倒在灵前三锅子里。然后将空盘传回。灯花传递数量要比死者的年岁多两盏,叫天一盏地一盏。传灯期间,也穿插着传递一些用面捏的小猪小羊等一些供品。

见罐传灯完毕,就举行见罐仪式。站灵的吆喝:“孝子贤孙灵前侍候。”这时孝子、儿媳、孙子、孙媳、没出嫁的女儿孙女跪灵堂两旁。随着两厢的音乐,首先是女儿姑爷见罐,其次是死者的弟弟妹妹,再下来是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往下排。如果死的是女人,则由她的娘家人见罐,这些人是人主,讲话很有分量。也时常会闹出事来,所谓吵丧就是从这来的。如果死者死因不明或不合礼节,人主就要打闹灵堂,迟迟不能发丧。见罐的人在见罐时,先磕三个头,然后用筷子将灯花点燃放在灵前的三锅子里。再把灵纸撕一块,放在三锅子里与灯花一同焚烧。站灵的吆喝:“焚纸发财。”然后将灵桌放的各种菜肴,用筷子夹到罐子里。见完罐在向死者磕三个头,随着站灵的吆喝:“孝子贤孙还礼”跪在灵堂的孝子贤孙向见罐的亲友磕头,致礼答谢。众位亲友依次见完罐后,最后是孝子、孝媳见罐。如果孝子多,则长子长媳放在最后。因大儿媳是抱土的,所以大儿媳又在大儿子之后见罐,可以说是收拾残局的,她把未点完的灯花和没撕完的灵纸全部放入三锅子烧光。然后用菜肴将罐瓷瓷实实填满。上面盖上圆馒头,用事先准备好的白布包好,拴牢。村里夫妻拌嘴,妻子嫌丈夫吃得多,骂人的一句话是“填不满的罐”便是由此而来。见罐仪式完毕,占领的主持人喊一声“大哭三声”,此时哭声大作,尤其是女眷苦得抑扬顿挫像唱歌。真可算是惊天动地,泣鬼神。旁观者也不禁跟着落泪。

起灵到了第二天早上,就要钉棺材,起灵。钉棺材的钉子有三根,一边钉一根,另一边钉二根。如果木头硬,先用木钻打好眼。钉的时候,先由人主钉,然后帮忙的再钉。起灵时,有劳忙的用绳子做成绳套挎在膀子上,叫挎材,一边两人。前边孝子象征性地搭住管材底,叫顶棺材头。出大门口,孝子将三锅子摔在大门口;与此同时,大儿媳抱着装满菜肴的泥封罐,由一人带领到坟地去抱土。棺材挎到大街,就要绑杠子抬,村里人叫作“做材”。

出殡做好材抬上走叫出殡。在出殡的队伍里,走在最前面的是撒纸钱的,叫阴司路上买路钱。后面是孝子打着引魂幡,上写着“南无西方接引路”七个大字。后边吹鼓手吹吹打打鼓乐相随。旁边走着姑爷提一个茶壶。后边是四人抬着的棺材。棺材后面跟着穿大孝的女眷,哭天抢地的送葬。丧事办得好坏与哭的人多少有关。到村口,吹鼓手靠一边吹奏。这时要将送葬的女眷劝回去。执意不听的,也要强行拉回去。帮忙的男人则随棺材走向墓地。抱土的大儿媳在专人带领下,到了坟地,将白布解开,将罐放在墓穴旁挖出来的土堆上。然后依次在墓穴的四个角抓一撮土放在白布里,用怀抱着随领着人往回走。来去的路上,俩人都不说话,也不跟其他人说话,还要想方设法避开送葬的对伍。到家门口,迈火摸刀,将包着的土倒在水缸旁边。再说送葬的,棺材到坟地后,选好方向下葬。吹鼓手起乐,这时坟上人都不喊别人的名字。指东说西。下葬完毕,由孝子埋几锨土,各位亲友象征性的依次埋两锨土,再后帮忙的七手八脚将墓穴填满。最后由孝子焚纸钱,扔贡品,撒酒水。姑爷将茶壶的水往墓上撒,但不能倒光,要留一些回家倒在水缸里。至此下葬完毕。孝子跪坟前磕头,然后向帮忙的乡亲们磕头致谢。下葬的人都直接往死者家走去到门口迈火、摸刀、吃饭然后才各自回家。

东斋堂村古老的婚俗

过去东斋堂村人结婚与现在不一样,讲究父母包办,媒婆提亲,有的妇女好几天还不知丈夫是谁。

批八字过去经媒婆提亲双方家长一经同意,先要交换庚帖,双方家长拿上庚帖请人批八字。如果八字不合,此事便要作罢。

定亲如果八字合,就摆定亲喜酒。用现在的说法,要请亲戚朋友撮一顿。算是把婚事定下来了。

定日子男方如果想结婚,便要到女方家下聘礼,定日子,也就是准备择日迎娶。

接亲在男方办喜事的头一天,男方抬着轿子,由新郎带着二个接亲的,过去称这二人为班客,前往女方家接亲。在太阳落山前必须到新娘家。进村后,首先鸣炮报信,这时女方家长和亲友迎出门来,班客将大红的单喜字贴在大门上。而这时门却不好进。因为门已被小孩顶住,新郎不得不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和钱往里扔。而且还得经过女方家长的劝说和制止,才能进得了门。进大门后,班客在新娘的屋门上贴红单喜字。然后将新郎和班客让到屋内吃饭。这时新郎当仁不让坐在首席,两个班客一边一个坐定。下首是新娘家有头有脸的亲友相陪。第一席是下马饭,讲究吃饺子。每人一小碗带汤的饺子,碗里也就四五个饺子。依次传到新郎的面前。这时新郎则首先用筷子将饺子夹开再吃,以防饺子里有什么故事。因为新娘子家里的小姨子喜欢恶作剧,喜欢在饺子里放点什么,看看未来的姐夫是不是傻姑爷。新郎在家也是由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过,自然不会上当。吃完下马饭,由班客拿上烟酒糖茶到厨房道偏。说声:“先偏了”。意思时说不好意思我们先吃了。而厨房大师傅等人则说:“当偏”,意思是说这是应当的。抽颗烟的功夫,跟着吃第二席,叫正席。正席子与第一席不同,十二、八的美味佳肴源源不断的请到桌上。所谓十二、八就是十二个盘子,八个大碗。常说十二、八吃了挖,就是说吃完了还添。菜肴之丰富可想而知。然而就是这样的席也不能吃饱,因为还有第三席,讲究是连三席。吃完连三席就在新娘家住下,第二天起早放鞭炮,用轿抬上新娘子往回走。讲究是越早越好,路上不能碰上毛毛女(指没有出嫁的姑娘,过去姑娘出嫁都要用丝线把脸上的汗毛绞干净,故此没出嫁的姑娘称之为毛毛女)。

拜堂成亲娶到家里,拜堂成礼,讲究三拜家堂:第一堂祖父祖母,第二堂父母,第三堂兄嫂。这三堂必须是全和人,要求每对夫妻都是从小的结发夫妻。如果不是原配夫妻,就是祖父祖母也不能在三堂之内,就得往后靠。拜堂时新娘头顶红盖头,看不见脸,只能从身段猜测,而新娘的脚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如果是三寸小金莲人们就会啧啧称赞。而大脚片子人们就会笑话。三堂过后,依次将家中亲友拜完。受拜的人,自然要破费一些,给二位新人一些拜礼。拜堂完毕,就要广开宴席招待来宾,席面上猜拳行令好不热闹。而新娘子则在新房由两个服侍媳妇陪着吃。淘气的小姑子则将小饺子包在大饺子里,叫子孙饽饽,这样自然煮不熟,端给新娘吃,新娘边吃人们边问:“生不生?”新娘红着脸说:“生”大家开心大笑。到了晚上,新郎的好友要闹洞房,直到夜深方散。洞房里新人的被子的四个角上,都装上一些红枣和栗子,意思是早生贵子.

回门婚礼第二天早上新媳妇拜见公婆,夫妻二人带上礼品回门,村里人叫作住会面。到娘家住会面最少四天,最多住八天。到不能住单数。这期间,夫妻二人带上礼品拜见女方家的亲友,而女方的亲友自然要请新姑爷吃一天,这一天,姑爷最大,坐首席。就是爷一辈的长辈也要下首相陪。有道是请姑爷吃一天,唤媳妇吃一顿。一个男人只有在住会面的日子里,才会觉得最风光体面。住完回面回家,婆家的亲友也纷纷唤(请)新媳妇吃饭,二位新人自然也少不得带上礼品。因为每家吃一吨,请的也快。用不了几天,请客完毕,夫妻二人便要正式过日子了。

文化遗产

民间戏曲

六合班清道光年间,本地有一个由六个村联合组成的戏班,名“六合班”。后来戏唱得好,得到皇上的欣赏,咸丰皇帝御赐金匾,六合班变成了“京都六合班”。六合班的班主是东斋堂村的刘老牛和刘成。有一次六合班唱完戏,台下走来一位穿长衫的老者,要求六合班的人伴奏,他也唱几句,当即刘老牛掌板,刘成拉弦唱了起来,谁知这位长衫老者东一句西一句的乱唱,刘成有些招架不住,刘老牛见状,从刘成手里拿过大弦,老者怎么唱,他怎么随。老者唱完,哈哈大笑,说了一句“六合班确实有人才”,扬长而去。而刘成从此发奋学艺,为了学习板鼓,将葫芦瓢画一小圆圈练习击打,终于成为一代板鼓名家。

东斋堂山梆子剧团继六合班之后,刘老牛、刘成的后代刘景文和谭斌组织了一个东斋堂山梆子剧团。主要成员有:贾宏亭、贾宏楼、贾伯瑜、贾润云、贾希臣、张殿文、李万金、刘景堂等一大批老艺术家。当时教戏的是陈喜贵。都是口传面授。点的是煤油灯,在戏班合伙凑钱买煤油,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东斋堂这些老艺术家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学会了一出又一出戏,并到黑龙关、阳坊、金鸡台等很多地方卖台子。有一次在外地唱戏被当地搞戏曲的老板看中,要留下这个戏班。但戏班的人故土难离,拒绝了老板的好意。掌班刘景文技术娴熟,每到唱大戏时,合着眼打板,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而且绝对不会出一定点差错。谭斌主唱青衣,头戴七星娥子扮相好,兼唱武道末,因他会武功,武打场面也很精彩。贾宏亭唱老生,嗓音洪亮为人爽朗,唱做俱佳。贾宏楼正宗胡生,扮相好,嗓音正,有铁嗓之称。50年代一次区群英大会上,唱辕门斩子赢得满堂彩。连叫两场。刘景堂嗓子好,当时没扩音设备,他唱大登殿里的皇上薛平贵在西门戏楼唱,东门都听得清清楚楚。张殿文唱武花脸,手脚麻利动作灵活,在打赞里唱焦赞,简直唱活了。有一次在戏台唱现代刘巧儿,他在戏里饰演刘彦昌唱到一半,忽然传来他父亲病故的消息。他愣是把戏唱完,才回家服丧。贾希臣唱老妖婆,他唱的老妖婆生动感人,老妖婆狠拉刁蛮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场观众无不伤心落泪。李万金是戏班里唯一的女性,他在辕门折子里唱的穆桂英,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宋金印唱黑头,这个人很聪明,别的角色也能串,文武两场也能来两下。贾伯瑜是学校校长,也常在戏班里饰演各种角色。东斋堂梆子剧团人才济济阵容强大,每逢过年,连唱半个月的戏,从不重场。在大台地区的戏剧比赛上,东斋堂的现代戏血类仇,以精湛的演技,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全场上千人,鸦雀无声,巍巍不动。扛回戏剧比赛第一的大旗。

翻身农民与东斋堂的文化生活

在1954、56、57年,先后三次在东斋堂搞物资交流。东城门外整天唱大戏,城门里有耍猴的、拉洋片的、跑早船的、踩高跷的,争相表演。喜得小孩子们到处乱跑,不知看什么好。人员达三千多人,可谓盛况空前。后来,在贾玉庆组织、编辑、导演下,产生了很多小歌剧,东斋堂村民虽然口音重,但一场起来就没什么口音了。而以歌剧的形势表演,那是再好不过了。其中谷场上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剧中人物喜旺(由谭书民扮演)是民兵,看守谷场,坏分子富贵(由贾中扮演)千方百计搞破坏。他利用喜旺的未婚妻春娥挑拨喜旺和社长的关系,把喜旺支走,离开谷场。有这样几句唱词:刚才我从村头过,看见两人树下坐,男的好像是社长,女的好像是春娥,肩并肩来多亲热,说说笑笑多快活,不是大哥我心多,实在是叫人看不过。喜旺一听之下,果然离开了谷场,去找社长。富贵趁机想纵火烧掉谷场。被社长带来的民兵当场抓获。社长和民兵有这样几句唱词:富贵是个白眼狼,披着人皮社里藏,我们的眼睛要擦亮,决不让坏人社里藏。喜旺从中受到教育。反映男女平等的有《捡豆子》。剧中男主人公有大男子主义作风,有这样几句唱词:兔子驾辕马拉套,老娘们干活瞎胡闹。老娘们干的那点活呀,不够老爷们眼里瞧。而戏中女主角则通过捡豆子,来教育男主人公。比赛结果,自然是女的捡的多。诸如此类的歌剧还有很多,忆苦思甜的《一件红棉袄》;反映新时期婆媳关系的《好媳妇》;反映阶级斗争的《箭杆河边》;反映大生产的《兄妹开荒》;反映学文化的《夫妻识字》;等。东斋堂有一小脚老太太,当年六十多岁,名叫王树香,没有文化,每当开会总要现编现演一段小快板。其中有这么几句:旧社会裹小脚,活活把我们父女坑,我说我不裹,我嫌疼,妈妈说,你不裹就不行,大脚片子不时兴。东斋堂村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走在最前列,他们以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斋堂村贾怀花韩月玲等六人,出席了北京市农林部的调演,地点在北京市朝阳文化馆。之后,东斋堂的小脚老太太于从莲、王文莲、于忠琴等人也在朝阳文化馆演出。老太太跺着小脚神采奕奕一上台,农林部的领导便报以热烈的掌声。为此有一篇报道,登在北京日报上。贾怀花、韩月玲、贾淑、贾丽红四人组的舞蹈《一条大河》《洪湖水浪打浪》多次获奖。在2004年她四人又代表斋堂镇政府以一曲河北梆子表演唱,为镇政府争得了一等奖的荣誉。她们精湛的表演和甜美的歌喉,深得乡亲们喜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村里的两委班子,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筹措资金,盖文化活动室,群众的文化活动热情也很高涨。相信假以时日,在东斋堂两委班子的领导下,东斋堂的文化将更上一层楼。东斋堂的文艺生活前景广阔,明天将更加美好灿烂!

传说与故事

九龙二凤

东斋堂村北面土山,叫九龙头。后来因有姓宋的在此立墓,称之为宋家坨。村南的沙石山称之为二凤,故有九龙二凤之说。相传,在明朝,东斋堂村有一个小孩,长到六岁不说话,据说是贵人语言迟,一旦说话,就要成事。刘伯温看出九龙头的风水要出皇上,为防止天下大乱,就在南面山上(二凤),修了两个墩台,予以镇压。后来,这个金口难开的准皇上就死了。据老人讲,一旦开口说话,就镇压也镇压不了了,天下就要大乱。现在这两个墩台遗址还在,只不过改成了两个亭子。

乱杂坟的传说

东斋堂的贾姓人家,在村西北选中一块坟地,地的前边有一条东斋堂通往西斋堂的大道,据风水先生讲,这条道是一条龙,贾家在这条龙的后边采坟,必定兴旺发达。贾家听了很高兴,就在这里立了坟,称之为贾家坟。后来村里姓韩的听说很不服气,就在贾家坟后面也立了坟。风水先生说,韩家一立坟,贾家坟地后边韩家,与汉朝后汉谐音,风水就破了。贾家一气之下,又在韩家坟后面立了坟。至此贾家坟变成了乱杂坟。

和尚张普印

张普印是天仙庙的和尚,因天仙庙败落,改作别用,也回到村里务农。解放初期,每逢村里有什么事,或者开会,都由他敲锣通知。久而久之,人们一听到大街上敲锣,都要停下手里的事情,听张普印吆喝什么。张普印有一个特别的长处,能够预知天气好坏,比气象预报还准。生产队出工,只要他带伞,别人也争相效仿。开始有人不信,没带伞,结果淋了个落汤鸡。

革命斗争

英雄的东斋堂人

1938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东斋堂村建立了宛平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宛平县的抗日斗争。东斋堂贾巨增领着30多人的区游击队,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

1947年9月根据形势需要,县安全科组织了手枪队,直属平西十一军分区和十一地委社会部领导。社会部的负责人是有名的“贾特派员”贾希光同志(东斋堂村人)。开始手枪队只有四人,武器装备也差。但是凭着这四人的机智勇敢,打得日伪汉奸日夜不宁,特别是东斋堂村人称二虎的贾增瑞同志,特务汉奸一提到他就吓得哆嗦。后来手枪队增加到九人,武器装备也得到改善,每一个队员装备一支长枪一支短枪。英勇善战的区游击队长贾巨增也调到手枪队任队长。手枪队士气高涨,四处伏击敌人,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九人的手枪队,伪军汉奸竟说有一百多人,实是被吓破了胆。后来贾增瑞同志继贾巨增之后,担任了手枪队队长,贾增瑞艺高人胆大,有一次扮成拾粪的老头,在东斋堂据点外走到伪军跟前,冷不防一粪勺将伪军打倒,缴了伪军的枪,押至庄户峪沟训了一顿话,放了。后来伪军汉奸见到拾粪的老头就胆战心惊。像这类的战例,数不胜数,贾增瑞从1942年冬季到1944年春,先后参加了大小战斗63次,击毙汉奸特务26名,生俘伪军43名,争取了一个班的伪军起义,缴获了长短枪18支,子弹1484发,战刀2把,手榴弹40枚及其他军用物资。1944年秋被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锄奸英雄”的称号。奖给锄奸英雄勋章一枚,手枪一支。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整个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

东斋堂村人刘景武1941年到宛平县游击大队任支部书记,协助刘玉昆做思想政治工作。1945年3月7日刘景武和杜廷忠率领县大队二连打据点,战斗一个小时,消灭伪军一个小队。5月又端掉大台桃园据点,打死和俘虏日伪军70多人,缴获长短枪60余枝,机枪2挺,手榴弹45箱,子弹数千发。6月16日又三打大台煤矿,消灭日军5人,缴获了大批物资和弹药。

东斋堂村向前方输送了很多名优秀子弟兵,东斋堂贾荣,二等残废军人,每当讲起当年打仗的故事,总是滔滔不绝。也有一部分参军的战士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东斋堂的革命烈士有贾巨信、贾纯谷、贾纯俭、贾玉昆、贾增新、贾玉花、宋怀生等。他们的英灵将永垂千古,东斋堂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1945年4月2日,龟缩在据点的日伪军,在日军中队长镇村的带导下,企图逃跑,仓惶突围,在村东王家河滩遇到我军七团和游击队的阻击。这就是有名的王家河滩拚刺刀。基本消灭了逃跑的敌人。现在拚刺刀的地方因此得名较场。这场战斗后,斋堂得到解放。东斋堂村人与斋堂地区的人民走上街头,欢庆胜利。

教育

斋堂中学

斋堂中学位于东斋堂天仙庙的山脚下,它的前身是初级师范学校。由东斋堂村贾伯瑜任校长。这所学校吸收有高小文化程度学员。这些学员一边在贾伯瑜校长的倡议下,搞一些文艺活动。当时由初级师范学员组成腰鼓队,很负盛名。时至今日,由当年师范学校毕业的孙万年老师教出的腰鼓也很精彩。1956年初,师范学校改为六十八中,由张慕增任校长。到1964年全国统一报考,很多优秀学生考入了大学,后来斋堂中学校长贾立甫就是其中之一。斋堂中学书记史天跃也曾经是斋堂中学的学生。

勤劳的东斋堂村人

村里的使用的农具有犁﹑种式﹑锄﹑耙锨﹑镐﹑镰刀﹑斧头等。犁是木制的。分为犁把﹑犁弯子﹑犁箭﹑犁坨子﹑犁底。犁底前边安有铧,铧又分为山铧和平铧两种。东斋堂村的土地,地块大,多以平铧为主。犁上面安有犁镜,铧尖是翻土的,而铧上的犁镜则是把翻出的土分开。犁弯子安在犁把上,上下有木板屑卡住。有一犁三屑之说。犁把安在犁底上。犁底中间有犁箭和犁弯子连接。犁翻的深浅,由犁把和犁弯子卡的三个木板屑控制。秋天深翻上面二屑下面一屑。此时耕地讲究留地不留茬。春天播种,就是人们常说的趟种子,这时就是上面一屑,下面二屑,犁翻的就浅。这时,讲究留茬不留地,意思就是垄沟要均匀,以保持庄稼行距均匀。犁坨头则是耕地的人掌握方向的,常说耕地看坨头。

种式则是播种谷类农作物的主要工具。它的结构主要有戳角﹑耧杆﹑耧斗﹑晾籽台﹑打籽棒﹑黄瓜﹑扒楞子等组成。使用时,用绳子将戳角用猪套扣捆住,在和耧杆连接,作两个绳套挎在背上,前边拉,后边一个人扶着掌握垄距。谷种则是从耧斗里流出,经过晾籽台,在由与晾籽台连接的黄瓜(空心木棒)到戳角进入垄沟。翻土的是戳角上的种角。后面有爬楞子将土盖住垄沟。

庄稼出苗后,用得最多的农具莫过于锄头了。而锄头又分大锄小锄。幼苗用小锄,特别是谷苗非用小锄不可。幼苗长到一尺多高,则用大锄,老百姓称之为锄二遍。大锄有长木把,可以站着锄。一般来讲,庄稼锄三遍就可以了。

等到秋天收割,就要用镰刀了。而村民用的镰刀,都要到铁匠铺去买,手艺最高的莫过于铁匠王文昌了。他打得镰刀锋利耐用,不崩不卷,在镰刀上铸有昌的字样。另外还有铁匠于广玉﹑于广稳也很出名。而大型农具犁﹑种式是木头的,自然由木工制作。著名的匠人有大木匠二木匠(真名不祥)贾玉奇等人。秋天收获农作物,人们大都是用背篓往回背,背篓又分为背篓和大花篓,打花篓大都是背谷子和高粱用的。力气大的人也背玉米。背篓的制作是荆条编的。很多人都会编,自然有人编的好有人编得不好。除背篓外用荆条编的还有筐,筐又分为圆筐、方筐、果筐。此外还有用荆条编的荆笆,用来搭棒子棚,也有人用它来盖房子铺房顶。比现在用苇箔好多了。另外还有拾掇地用的筐子,捉鱼用的鱼抽子,也都是荆条编的。鱼抽子口小肚子大,捉鱼的时候圈一个大圈,叫蜜圈子。然后放上鱼抽子,里面装上骨头作为诱饵。清水河的鱼很好吃,以鲫鱼为主,另外还有舌条鱼、句子鱼、鲶鱼等。东斋堂村南台根,有一个坑,清水河到这里,形成了天然游泳池,每逢盛夏,孩子们喜欢到这里游水嬉戏,玩够了就在浅水的石头下面摸鱼。摸到的多是舌条鱼。这种鱼,身子呈黄色,鱼背上有黑色花纹,常趴在河底,不喜游动。大多数隐藏于石头下面。小孩小心翼翼来到石头跟前,将手插入石头下面,连石头一起端起放在沙滩上,再去捡摸到的鱼。食用时,这种舌条鱼不需开膛破肚,只需在肚子上一勒就行。舌条鱼肉多刺少,味道鲜美。每当我回想起五十年前和其他伙伴,在清水河游水摸鱼的欢乐情景,就感觉到这时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开发旅游产业设想;

东斋堂村位于斋堂小城镇中心区域,产业调整受镇域规划的影响,大前提是在镇域规划的前提下来开展,目前已发展农家乐,旅游商品商店以及各种服务设施,中心以第三产业安排劳力就业,农业以各种采摘园为主,服务与旅游业的发展。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滚球体育app_188篮球比分-直播|官网: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