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盛?产业奋进之激昂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咸宁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从事农业也可以致富,农业大有可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我们在定政策、建体系、引技术、保服务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完成了粮食蔬菜生产任务目标,我区农业产业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逐渐清晰,下面一起来回顾2024年我们共同留下的足迹吧。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2024 年,我们积极采取多项举措推动农业发展,持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激发农业增收效益。我们大力重振谷子产业,精心设计有着浓厚本土气息的初加工杂粮礼盒,凭借清水花谷以及大集等销售平台,成功为村集体创收十多万元;我们不断发展壮大鲜食玉米产业,实现鲜食玉米播种面积达 1000 余亩,最终产量高达 100 多万根;我们努力探索食用菊花产业,打造产业链条,为村集体创收近万元。
重振谷子产业
我区谷子种植文化历史悠久,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谷子产业逐渐衰落,近年基本以小农户自给自足为主,产业化趋势正在逐渐消失。
为激发农耕文化的增收效益,我们持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引进种植京谷2等五个谷子高产新品种225亩。在清水镇下清水村,开展谷子播期试验,探索运用顶凌播种、谷子轻简化栽培等精细化管理技术,既解决了山区干旱少雨、水浇条件薄弱等环境因素的带来的实际困难,又将深山区农耕时节提前至少一个月以上,大大延长了农业生产周期。
壮大鲜食玉米产业
经过多年探索,我区鲜食玉米品类已经形成了以甜糯玉米(京科糯336)为主导品种的产业发展趋势,玉米加工产业不断成熟,鲜食玉米市场空间逐步打开。为抢争市场先机,我们提前谋划,不断夯实甜糯玉米种植规模,进一步试种水果玉米(BM380)、多色玉米(彩甜糯1702)等更多品种,同时通过举办鲜食玉米品鉴会、推选优质种植主体等多种途径,逐步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到鲜食玉米更新换代的大潮中来。
探索食用菊花产业
贯彻“农业生产丰富景区观赏内容+景区旅游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基本理念,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在清水花谷开展试点,盘活谷内闲置设施大棚,试种白、粉、黄、紫多色食用菊花,露天地块试种多色茶菊,共计3000余株,经过后期产品开发,初步形成了赏菊、采菊、品菊、食菊的农旅融合产业链条,生动展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画。
生产要素持续完善
2024年,我们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及“菜篮子”负责制,统筹做好粮食和蔬菜生产管理各项工作,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促进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全年在完成市级各项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了粮食总产1000吨、单产160kg/亩、蔬菜1900吨等多个重要指标的历史性突破。
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2024年完成农机购置补贴1台,惠农一户,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传单和手册200余份;办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5台,惠农4户,发放相关宣传材料100余份。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引导,辐射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雁翅镇大村近2000亩地块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利用大型旋耕机,开展土壤深耕深松,实现土壤病虫害防治和秸秆综合化利用;利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播种、施肥、滴灌带铺设的一体化作业;利用联合收割机,实现收获及装运流水线式作业,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良好效果。
引进先进技术
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选取集中连片、土壤地力较好、有水浇条件、增产潜力大的典型玉米地块,集成创新玉米宽窄行种植、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打造粮食集约化生产的样板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辐射一批基础条件良好、具备运用先进技术的生产主体,促进均衡增产,带动我区粮食单产迈上新台阶。
深耕种质资源保护
全力打通农资配送“最后一公里”,为242户农户配送粮食种子981.8斤,348户农户配送蔬菜种苗29740株,引导农户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助力种业之都建设,优化蔬菜产业结构,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承接市级老品种保护与扩繁项目,在清水花谷试验试种红、青、黄等多色老品种谷子,丰富我区农产品种类,同时通过将地方特色老品种农产品与旅游市场有机结合,推动农耕文化活态传承。
保障措施不断夯实
2024年,我们坚持推进传统农业系统完善工作,病虫害防控、农技推广体系完善、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等多个方面入手,引导传统农业系统不断优化与完善,向着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健全病虫害防控体系
紧紧围绕“虫口夺粮”保丰收、农药减量增效等重点工作,实现防病治虫与单产提升有机统一。根据“23.7”因灾受损设备实际情况,安装测报灯3盏、太阳能杀虫灯114盏,进一步完善我区病虫害防控体系,为稳产增效提供有力保障。新增番茄潜叶蛾、大豆点蜂缘蝽绿色防控设备,提升了蔬菜生产主体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障粮食和蔬菜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遴选清水镇黄安坨村(170亩)和斋堂镇柏峪村(120亩),打造2个技术集成度高、引进示范效果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保证春玉米种植高产优质的同时,大面积种植不同品种的鲜食玉米、藜麦等经济作物,有力推动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协同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组织开展培训观摩100余人次,力主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落实惠农补贴政策
严格组织各镇落实多项惠民补贴政策。发放2023年蔬菜生产补贴957000元,共惠及7镇54村375户,补贴面积1595亩;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660641元,惠及4镇54村1181户,补贴面积5535.47亩;发放商品有机肥补贴,按照采购价格的80%对符合要求的申购主体给予补贴,补贴地块面积5216.4亩,全区配送肥料总量4838.7吨,共惠及补贴主体2549个。
乡村产业,犹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政策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在乡亲们的辛勤耕耘中,已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它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坚信,只要秉持着创新与实干的精神,不断探索、持续奋进,乡村产业必将枝繁叶茂、花开满枝,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