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及三中全会结合起来,全面总结2024年财政工作,系统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一是硬化预算执行,确保收支平衡。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各类市级政策,最大限度使用上级资金,促进财政资金集中投放,切实发挥资金合力。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乘数效应大、带动作用强、边际效益高的领域。严格执行结余资金定期收回机制,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金增加可用财力。二是夯牢“转型发展”主引擎,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向内发力优化部门预算保障机制,落实产业创新发展资金池等灵活响应机制,扩大部门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激发发展活力;向外发力精准响应企业需求,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用地要素、成长期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等需求,科学精准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形成直接资金支持与贷款贴息等间接引导工具,以及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杠杆撬动工具协调一致、优势互补的政策体系,推动构建首都专精特新企业重要聚集板块和新质增长极。三是筑牢“花钱问效”主基线,坚持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深化落实零基预算改革,摒弃“历史基数+惯性调整”模式,充分运用绩效评价、审计整改、财政监督、执行进度、项目储备等方式及项目绩效目标,相应调整预算安排,严格落实“过紧日子”工作要求,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四是准确把握财政服务民生政策导向。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完善各项民生经济保障机制,促进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五是扎实开展国库管理工作。进一步探索财政专户资金、单位自有资金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管理模式;规范各类财政资金支付流程;不断加强库款监管,积极消化存量暂付性款项同时严控新增借款,确保我区财政库款始终保持在安全线以上。六是强化财会监督力度与效能,筑牢财经纪律与底线。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检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格落实代理记账审批告知承诺制,加强财会监督结果跟踪落实和综合运用,强化问题整改;持续优化合法性审核机制,依法稳慎处置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全力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