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师生到清水镇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赋能乡村创新驱动振兴”为主题,走进洪水峪村、黄安坨村、李家庄村、龙王村,探索乡村振兴的多种路径。
在洪水峪村,师生一行学习了非遗兔爷的制作和非遗技艺“口技”,参观了洪水峪村村史馆,了解洪水峪村从税收大户的采煤村到青山绿水的诗画乡村的转变历程。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兔爷”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的课堂上,聆听北京兔爷的历史传说,并动手创作个性化兔爷作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国大师牛玉亮与洪水峪村驻村第一书记、口技第四代传承人张建平联袂带来生动的“口技历史与教学”课。师生学习并尝试模仿阅兵脚步声、引擎轰鸣、人群喝彩与礼炮声,感受声音艺术的奇妙。
在黄安坨村,师生参观了黄安坨毛主席批示纪念馆,深刻理解科学规划对乡村长远发展的现实意义。步入田间,师生学习了“京科糯336”玉米的复耕复种模式及区级非遗“野生青枣(猕猴桃)养护及移栽技艺”,感受到了农业种植中蕴含地深层文化内涵。
走进李家庄村的“拇指姑娘”奇异莓有机种植园,主理人李深详细讲解了种植园选址、土地改良等建园流程以及奇异莓的品种特性、种植条件与发展历史,并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同学们围绕产品销路、定价策略、果园智能化升级等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探索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性途径。
同学们还进行了种植技术专题学习,动手搭建基于土壤湿度的自动浇水系统,深化对智慧农业的认识。
聚焦“低空经济”和“农业发展”课题,无人机教练员姚堃介绍了无人机在农业产业中适用实景,讲解了无人机飞行特性、操控技术,同学们通过模拟系统练习、无人机竞速赛和足球赛,学习掌握无人机操作。蜂农王永礼现场讲解蜂群结构与分工,指导师生体验蜂蜜采集流程,并品尝天然蜂蜜。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大家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离不开村居建设者的实干,无论是洪水峪村的文化传承、黄安坨村的生态共赢还是李家庄村拇指姑娘果园的科技创新,都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以此为灵感,师生们在龙王村宣传栏创作了7幅不同主题的版画,成为龙王村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深度交流探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科技创新这三种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的优势及挑战,结合自身专业所学,进一步关注农业科技需求,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力。下一步,清水镇继续发掘本地社会实践资源,搭建校地企多元合作平台,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