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进程中,雁翅镇始终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以“保护传承优秀文化、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为目标,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近日,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旌映西山”暑期社会实践团到雁翅镇淤白村、苇子水村开展调研实践,成为雁翅镇推动文化活态传承、深化校地协同合作的又一生动实践,也让镇域内非遗文化、古村资源的魅力与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在淤白村,实践团重点调研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蹦蹦戏。这一曾经登上春晚的非遗戏曲,源于唐山落子和东北二人转的民间曲艺,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北京评剧的重要源流,也是当地村民世代传承的精神寄托。成员们走进排练场所与展厅,与非遗传承人与村内居民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了淤白蹦蹦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现实困境。最后,实践团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创新开设了一堂以“蹦蹦戏传承与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特色思政课,通过梳理1931年“义和班”戏曲班成立至今的百年传承脉络,阐释非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精神价值,揭示了“文化遗产承载民族基因血脉”的深刻内涵,并将非遗保护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传统艺术走进青年心田。
在苇子水村,实践团实地考察了始建于明代、延续至今的古梯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群。近年来,苇子水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将古梯田与“大地艺术景观”建设相融合,推动传统农耕景观与现代生态理念的有机结合。同时,还依托村内古建筑民俗旅游与香椿、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不仅为村民带来实际收入,也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漫步古梯田,大家实地感受“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农耕智慧。实践团成员结合当地村落修复与梯田开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快板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古村特色和农耕文明理念,引发了村民的热烈反响。这种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
实践团还深入了解村内特色非遗戏曲——秧歌戏。这一独特的单口无伴奏表演,世代传承于村落节庆之中,既是苇子水村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面对传承断代的挑战,实践团与村内艺人和村干部展开座谈交流,共同商讨保护与推广路径。在此基础上,团队还与传承人和村内居民共同合作,设计、制作并发放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秧歌戏的起源与特色,助力这一传统艺术走出村落,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和关注。
实践团成员还参与了现场学习与体验环节,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表演动作与唱腔,切身体会到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与难度。青年学子的加入,不仅让传承人备感欣慰,也让更多村民看到秧歌戏在新时代焕新的希望。
通过此次实践学习,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将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