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妙峰山镇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擦亮陈家庄村“童子挎鼓万诚老会”民俗文化品牌,4月1日,陈家庄村与妙峰山民族学校携手展开“百年民俗进校园”活动,将大鼓锅子的铿锵韵律带入课堂,让民俗技艺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历史传承 百年回响
陈家庄万诚老会成贺于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全名为“童子挎鼓万诚老会”。相传,康熙微服私访途经陈家庄,恰逢村中大鼓会献艺,康熙帝叹服于其精彩的表演,因此封为“皇会”,赐名为“童子挎鼓万诚老会”,并准其可进京献艺,允许其鼓用大红漆,鼓上可画五爪金龙,服饰可穿黄上衣,扎黄盖头,系黄带。自此,陈家庄可“养儿不征兵,种田不纳粮”。
老会曾因历史原因中断33年,1993年重启传承,至今已恢复20套鼓谱、13套锅子谱,成为滚球体育app_188篮球比分-直播|官网:非遗保护的典范。其表演融合武术、音乐与队形变换,以“动作快、鼓点疾、气势宏”著称,曾获北京市“天桥杯”民间花会大奖赛三等奖,更在玉渊潭庙会等舞台大放异彩。
鼓点启蒙 文化扎根
本次“百年民俗进校园”活动以“理论+实践”双线推进。陈家庄村民俗传承人通过影像资料和故事讲述,向学生展示老会历史与鼓谱精髓。
随后,民俗老师演示了挎鼓、执钹,学习基础鼓点节奏。“鼓声一响,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民族学校教师感慨道。
二级调研员孙天中全程参与并强调:“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要让孩子们从鼓声中读懂家乡,爱上传统。”
薪火相传 老少同台
教学现场,陈家庄村老艺人与学生组成“跨代搭档”。79岁的陈爷爷手把手教孩子敲击锅子:“要敲得稳,心要跟着节拍走!”学生们则用稚嫩的手臂挥动锅子,虽显生涩却充满热情。
一场“老带新”的合奏表演将气氛推向高潮,鼓钹齐鸣中,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生动上演。会头陈志远表示:“这种互动模式既激活了老会的生命力,也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鼓声不息,未来可期。从康熙年间的皇封荣耀,到新时代的校园课堂,陈家庄村童子挎鼓万诚老会用三百六十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非遗活态传承的赞歌。今日的鼓点,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章,下一步,妙峰山镇将以“1157”发展思路为指引,多维赋能,以政策护航,让非遗与文化共生,让传统民俗在少年心中绽放永恒光彩!